2015年7月9日星期四

日式豆泡便当 ◎附: 何为“日本豆腐”?

配了赤豆饭。


沿街叫卖的“豆腐屋桑”

小时候每到傍晚时刻,会传来豆腐外卖车的小喇叭声。母亲便说“豆腐屋桑(toofu-ya-san,卖豆腐的人)来啦!”一边把我叫过来。我手里紧握着60日元(约人民币4.5元)硬币和空锅子,跑去外面去找豆腐店的面包车。母亲会事先嘱咐是“木棉豆腐”还是“绢豆腐”,前者的味道浓厚、口感粗些,后一种味道清淡、细嫩。但我每次一出门就会忘记,跑到豆腐店面包车前懊恼许久(同时让豆腐店大叔等我很久),勉强说出“木棉(momen)”或“绢(kinu)”。回来发现买错了,免不了被母亲数落几句。

在上海或北京的菜市场,我常常看到卖“豆泡”或“油豆腐”的摊子,就会想起当年的豆腐店青年。小时候我买完豆腐,那位青年常会给我点“赠品”,几块“雁拟(ganmodoki油炸豆腐)”或小块“油扬(abura-age油炸豆腐泡)”。晚上就餐时,桌上摆出冷豆腐或味噌豆腐汤,想到这些是自己买来的,有了小小的成就感。

现在日本沿街叫卖豆腐的不太多了,我回国时在父母家吃的豆腐也都是在从超市买来的。不过每次在中国菜市场看到豆制品摊子,我会想起在“木棉”和“绢”之间苦恼的自己,用几块油炸豆腐来鼓励我的青年,还有他吹的小喇叭在黄昏时刻的回响。

其实,我小时候并不喜欢吃豆制品,觉得还是吃肉比较香。升入高中后,慢慢可以欣赏豆腐的清淡。豆腐低脂、低热,富含高质量大豆蛋白、亚油酸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E等,因此可成为肉类的健康替代品。在便当里也可以偶尔利用它来提高营养品质。

所需时间:40分钟,参考成本:约5元/人

材料:豆泡(或称油豆腐,约150克)、胡萝卜(半根)、香菇(干鲜均可,约5枚)
调料:糖(红糖或白糖)、酱油、料酒、生姜(小块)
配菜:鸡蛋(调料为白糖、盐、油)、油菜(调料为虾皮、盐、白胡椒、油)


豆泡材料。


步骤1:切材料,煮蔬菜和豆腐。
将胡萝卜切小块,香菇用布擦干净。开中火,用料酒、糖和生姜煮蔬菜。半熟时加豆泡,等材料都煮透了,最后放酱油调味。


最后加酱油。


步骤2:做蛋卷。
2个鸡蛋打碎并加半勺白糖和少许盐。开中火,在平锅里烧油,加蛋液做蛋皮。蛋皮上层稍微干的时候把蛋皮卷起来。(如下图)


做蛋皮。


从三方卷起来。



完成。



步骤3:炒青菜。
配菜按个人口味即可。这次炒青菜后,加了虾皮,再用盐和白胡椒调味。


主要是考虑了颜色搭配,加了炒青菜。


完成!


用微波炉加热也不错。


参考:这次的米饭里加了赤豆。淘米时直接加一把赤豆,加水后放2-3个小时并用电饭锅煮。


◎便当小贴士:
何为“日本豆腐”?

我在中国超市里第一次看到“日本豆腐”的包装时,觉得非常好奇,因为这种提法在日本从未见过。这是一管充填式的黄色豆腐,买回来后发现这就是日本的“玉子豆腐”。日文“玉子(tamago)”指的是鸡蛋,而“玉子豆腐”是用鸡蛋做的菜,其实成分不含黄豆,但因为口感有些像豆腐,在日本超市里也被归于“豆腐”类。日本家庭里吃的“玉子豆腐”一般是冷的,较少放入汤或火锅里。

中国的豆制品种类非常多,日本在8世纪向中国派出使团时学会了豆腐的制作,之后在日本也普及了各种豆腐的做法和烹饪方式。现在,在中国吃的豆腐和在日本吃的非常像,但还有有些不同,在此介绍一下几种“日本豆腐”:

1)高野豆腐(koya-dofu):脱水冻豆腐。日本佛教徒传统的素食料理中常见的材料,也是高质营养的防腐保存食品。高野豆腐的“高野”取自日本的佛教地:和歌山县的高野山。

2)おから(Okara):豆腐渣。豆腐制作过程中豆奶里过滤下来的。除了炒制外,也可作为饼干、起司蛋糕的原料。

3)雁拟(ganmodoki):油炸豆腐。拧干水分后的豆腐里,加胡萝卜、牛蒡、香菇、海带等材料后,捏成圆形油炸。因其味道似雁肉而得名。“雁拟”是日本东部的叫法,大阪等日本西部叫“飞龙头(hiryouzu)”。

4)油扬(abura-age):即油炸豆腐泡,薄片状块。

5)烧豆腐(yaki-dofu):两面烧烤的木棉豆腐。

大家若有机会去日本,欢迎品尝从大陆传过去的豆腐在日本的进化成果。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